当前位置:主页 > 底部导航 > 畅历快报 >

台历印刷纸张不透明度的测定

(1)训练目的检测纸张的不透明度,即检验纸张通过印刷后是否存在透印的现象。

(2)工具和材料光电反射计或白度仪、试样。

(3)训练步骤

①按标准采样和处理试样。

②选取标准黑板(要求反射率小于0.5%的黑天鹅绒或其他材料)和标准白度板(要求反射率为89%,以氧化镁为标准,其绝对反射值为o.98)。

③测试前应调整好仪器,选用绿色滤光片而不用蓝色滤光片。

④将试样垫上标准白度板放人测试筒下,将读数旋钮转至100位置,拨下测量板键,细心调节“粗调”和“细调”旋钮,使检流计光点指零,拨回测量板键。

⑤将原试样垫上标准黑板,放人测量筒下,拨下测量板键至测量位置,台历印刷转动“十位”和“个位”读数旋钮,直至检流计光点指零,读取读数。

+纸张的吸湿性

第四节我们介绍纸张的吸收性时重点介绍了纸张的吸墨性。根据纸张的组成和结构,我们知道纸张除了吸墨性之外还有很强的吸湿性。本节就纸张的吸湿性(吸水性)进行重点阐述。

纸张与印刷操作最相关的性能是尺寸稳定性,它关系到纸张尺寸和形态的变化。控制不好,就会导致纸张走纸不畅和印刷适性的下降,同时废品率也随之上升。影响纸张尺寸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就是水分和环境的相对湿度。

印刷实例:某次印刷时,因纸张受潮而无法走纸,直到用除湿器除湿几个小时后,才能正常走纸。这里就涉及到纸张的吸湿性的问题。

纸张吸水的规律

纸张出厂时通常含有6%左右的水分,但它会随周围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从一定温度和一定相对湿度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直到纸张达到恒定重量为止,即达到空气中水蒸气压和纸中水分的水蒸气压的平衡状态,则纸张不再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或释放水分,此时纸中的水分含量为该温湿度下的平衡水分。纸张在不同的湿度状态下,有其相应的平衡水分,但在同一湿度下,由于纸质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平衡水分。纸的亲水性越强,在同一湿度下,其平衡水分就越高;纸的亲水性越差,平衡水分就越低。

纸张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称为吸湿现象,吸湿过程中,纤维润胀,导致纸张尺寸的伸长,如图2-74所示。

空气干燥时,纸张向干燥空气脱水称为脱湿现象,脱湿过程中,纸张收缩,如图2—75所示。

纸张的平衡水分与环境温度有关,它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台历印刷近似为直线关系。当温度上升时,纸的含水量会下降。图2-76为当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45%时,温度从18'C变为43~C时胶版纸的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当温度下降时,纸张的含水量会上升。

环境的相对湿度变化对纸张的平衡水分的影响更明显、更复杂。环境的温度一定时,纸张的平衡水分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一条S形细线,如图2—77所示。高湿度时,相对湿度变化引起含水量的变化率要比中湿度时相对湿度引起的含水量变化率大得多。也就是说,在高湿条件下,较小的湿度变化会引起较大的纸张变形。

由于相对湿度与含水量关系曲线呈S形,在低湿度条件下,也有类似的情况。从这一角度

来看,印刷在中等湿度的条件下进行是有利的。图中A为吸湿过程的相对湿度与含水量关系曲线,B为脱湿过程的相对湿度与含水量关系曲线。两者并不重合,组成一个闭合的滞后回路。

纸张在一定相对湿度下,由低水分吸湿而达到平衡时的水分含量,台历印刷比在同样相对湿度下由高水分脱湿而达到平衡时的水分含量要低,这就是纸张的吸湿滞后效应。

总之,这种纸的滞后效应表现为:某一相对湿度条件下达到平衡水分的纸,如果经吸湿后,重新回到原有相对湿度的环境空气中,其含水量比原来的要有所增加。

解释滞后效应有不同的假说,有人认为纸在高湿度下,纤维中的大多数羟基都吸着水分,在干燥中,一部分羟基因纤维收缩变形重新排列,而相邻分子链上的羟基互相吸引着,此时若再使纸吸水,则首先吸水的是表面游离羟基。虽然水分的吸引力可使另外一些羟基活化,但总的来说,这时羟基的活化程度不如原先的羟基。所以再度调湿后的纸,其羟基的吸水能力有所下降,对水分的敏感程度减小了,纸的含水量变化也就相应的减小了。

相同的两种纸,从一高一低两种相对湿度条件下取出放在同一中等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平衡时,发现它们在吸湿与脱湿过程中不仅平衡水分不同,而且达到平衡水分所用的间也不同。这说明纸张的吸湿过程与脱湿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般在相同条件下,脱湿过程所用的时间比吸湿过程所用的时间要多得多,这与脱湿滞后于吸湿的道理是一致的。